实验室简介
本研究室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为导向,探索人造化学品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建立并完善人造化学品的环境安全和健康效应评价体系。人造化学品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们的种类多以万计,环境释放多达亿吨。最新的研究表明,某些人造化学品或者其代谢产物有极高的环境稳定性,可以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持久的损害。由于缺乏对这类物质环境释放危害性的认识及相应环境管理法规的约束,这类物质的环境释放量逐年增加。本研究室致力于应用21世纪毒理学技术,基于分子机制对人造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加强对人造化学品的新毒理学机制研究,并推动环境管理法规的修订,服务于国家绿水青山的发展战略。
 
研究方向
本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聚焦人造化学品对非靶标生物基础代谢的影响。人造化学品是人为地把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结构经化学方法加工而成的非天然化学品。以三氟甲基为例,由于C-F键能远大于C-H键能,致使三氟甲基在环境中十分稳定,而三氟甲基作为非天然结构它的毒性效应和潜在风险尚不明确。生命体的基础代谢是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本源。基于此,我们从基础代谢层面出发,探究人造化学品对环境生物及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从分子层面揭示人造化学品对高级生命活动影响的有害结局路径(AOP)。另外,希望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人造化学品毒性评价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制定人造化学品风险评估的新标准,为筛查人造化学品中的高风险污染物,保护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贡献微薄之力。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