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土壤环境科学发展前沿,立足于中国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富的土壤与生物资源,以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开展从微观界面到宏观区域不同尺度的过程研究。在机理上,探讨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耦合机理、土壤污染生态效应、生态恢复与重建机制等。在应用上,服务国家和地方退化与污染土壤治理修复需求,提出基于土壤健康、土壤环境容量与风险管控等不同层面的解决方案,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清洁生产和人体健康提供前瞻性、原创性和战略性的支撑。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积累和转化机制;微生物、植物介导的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分布特征,土壤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传播,典型扰动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演替及适应机制;微生物参与的土壤污染物转化消减过程与机制;土壤污染过程模拟;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

  实验室现有土壤分子生态学、土壤环境生物学、土壤污染与生物响应、土壤生态过程与生态重建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五个研究组。固定研究人员26人,其中研究员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12人。博士后8人,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24人,客座学生9人。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