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伯杰院士英文专著获得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2025年中国新发展奖”
6月18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2025年中国新发展奖(China New Development Awards 2025)”揭晓。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傅伯杰院士,以及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Mark Stafford Smith教授共同编著的英文著作《变化环境下的旱地社会-生态系统》(Drylan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荣获了此奖项。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和施普林格·自然全球图书负责人及执行副总裁汤恩平(Niels Peter Thomas)博士为获奖者颁发了奖杯和证书。《变化环境下的旱地社会-生态系统》(2024年正式出版)这一著作是由中国科学院支持的“全球旱地生态系统(Global-DEP)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的关键成果之一。它系统地总结了旱地社会-生态系统(SESs)研究领域的最新知识与进展,并构建了一个具有特定背景和地理代表性的跨学科、跨文化旱地SESs研究框架。本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涵盖12个章节。第一部分(第1章)详细阐述了Global-DEP概念框架,旨在应对旱地多样且脆弱的SESs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其核心要素包括驱动力、影响、反馈和尺度。第二部分(第2章至第5章)深入探讨了Global-DEP的四大核心研究主题及其优先研究领域,具体包括:(1)旱地SESs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2)旱地SESs的结构与功能,(3)旱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4)旱地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生计。第三部分(第6章至第12章)则从全球和典型区域的视角出发,系统性地总结了旱地SESs的现状与趋势,并提供了治理经验。该著作的出版标志着Global-DEP国际合作计划的成功实施,为全球旱地SESs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为推动旱地生态环境研究的深化以及旱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Global-DEP已于2020年10月正式成为全球土地计划(Global Land Project)的一部分。施普林格·自然于2019年发起设立“中国新发展奖”,旨在表彰和庆祝中国学者对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作的重要研究贡献,同时也吸引学术界内外,包括商业领袖和政策制定者对相关研究的关注,以应对严峻的社会发展挑战。该奖项自设立以来,每年评选一次,今年为第七届,获奖著作需与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直接相关。评选标准主要聚焦于学术著作的科学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力,包括本届评选,该奖项已累计颁发给70部具有卓越贡献的学术著作。这些获奖著作涵盖环境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前沿成就。傅伯杰院士在获奖致辞中对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的认可、合著者的贡献以及编辑团队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全球干旱地区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包括沙漠化和不平等等问题。尽管如此,这些地区同样孕育着希望。傅伯杰院士强调,为了旱地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持续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干旱社区,而是要与他们携手同行。因为他们的未来与我们的未来紧密相连"。专著链接:https://doi.org/10.1007/978-981-99-9375-8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6月20日<!--!doctype-->
2025-06-20
-
JES-2024年度SCI影响因子6.3(Q1区)
6月1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正式发布202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ES) 2024年度SCI影响因子6.3(分母文章数1023篇)。在全球环境科学领域374种期刊中,JES位列第61位(61/374,前16.3%),Q1区,总被引用频次24252次。JES编辑部谨此向中心的全体师生致以诚挚谢意,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期刊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2025年6月20日
2025-06-20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顺利举办
6月16日下午14时,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环境科学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副主任宋茂勇研究员,导师代表以及部分毕业生亲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218名博士与硕士毕业生人生中这一重要时刻。典礼由宋茂勇主持。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全体人员肃立齐唱国歌。朱永官院士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在致辞中,朱老师首先向在自身努力、师长栽培及亲友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的毕业生表示祝贺,他对毕业生提出了几点期许:一是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开启新征程,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是坚持终身学习,以应对时代和科技的快速变化;三是勇于创新,保持好奇心,敢于挑战传统;四是善于合作,认识到个人专业能力的局限性,积极与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合作;五是心存善念,坚守诚信,怀感恩之心。最后,朱老师将人生比作积分过程,鼓励毕业生们管理好自己的里程卡,珍惜当下,共同创造美好明天。导师代表廖春阳研究员做了深情发言,他回顾了学生们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度过的时光,肯定了他们在科研路上的努力与成长,并强调生态环保科研工作者肩负的时代使命,鼓励毕业生们勇敢面对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中的挑战。他希望毕业生们保持探索精神,勇于进入科研“无人区”,用科学智慧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带着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勇敢启程,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毕业生代表林慧同学发言。她回顾了在中心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向辛勤付出的导师、悉心关怀的同窗以及默默支持的家人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林慧表示,尽管即将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可能会有迷茫和焦虑,但作为环境人,他们会努力让世界更美好,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最后,她祝愿同学们和研究所未来发展顺利。外籍毕业生代表Iromi同学用流利的中文表达了对中心国际化科研氛围的赞美,她衷心感谢中国开放、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感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提供的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以及导师、同学和亲友们给予的关心与支持。占剑宣读了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名单,中心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孙然好研究员和庄媛研究员分别宣读了2025年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名单。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中心领导及导师代表依次为毕业生扶正学位帽流苏。毕业生代表们带来了一首充满青春活力的合唱《你曾是少年》,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以及对彼此的祝福。毕业典礼结束后,全体师生拍摄毕业合影,为这段珍贵的学术旅程留下永恒纪念。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草坪毕业歌会激情开唱,以此表达对即将离校毕业生们最美好的祝愿。又是一年毕业季,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5届学子即将怀揣梦想,踏上新征程。无论前路如何,中心永远是你们的坚实后盾。愿各位毕业生志存高远、砥砺前行,以所学为笔,绘就生态新蓝图,常忆此间年少时,归来仍是生态环境中心人!教育处2025年6月18日<!--!doctype-->
2025-06-18
-
巴西科学院院长率团访问中心
6月4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邀请,巴西科学院院长Helena B. Nader院士率领巴西科学家代表团一行8人访问我中心,推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中心主任朱永官研究员、副主任胡承志研究员出席交流活动。朱永官首先对代表团到访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巴两国科学院在生态环境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希望双方通过此次交流建立更加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随后,国际合作处处长刘娟博士介绍了中心的发展概况、科研布局及国际合作成果。Helena B. Nader介绍了巴西科学院的使命定位及合作愿景。双方科学家代表围绕中巴两国在水、土壤及城市健康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并就未来加强人员交流与科技合作的机制与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座谈结束后,代表团先后参观了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ITA)、水质分析实验室和二恶英实验室。Helena B. Nader高度赞赏中心的科研实力与水平,她期待双方建立从团队协作到共建联合机构等全方位合作关系,推动中巴科学家携手通过科技创新为守护星球健康、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廖春阳研究员,区域环境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马百文研究员,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伟奇研究员、副主任肖可青研究员参加座谈交流并引领参观实验室。访问合影国际合作处2025年6月5日
2025-06-05
-
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刘思金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文揭示铁缺乏损害树突状细胞发育并降低宿主抗感染能力的新机制
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员团队在铁元素代谢失衡影响宿主抗流感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 “Iron Deficiency Impairs Dendritic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Compromising Host Anti-Infection Capacity”为题,在线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DOI: 10.1002/advs.202408348)。铁元素缺乏作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成因不仅与膳食营养失衡相关,更与环境污染物暴露密切关联。研究团队既往研究显示:重金属(如铅、镉等)、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等)可通过干扰肠道的铁吸收功能、肝脏的铁调素表达以及抑制血红素合成酶活性等途径,导致机体功能性铁缺乏,增加了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目前尚不清楚,铁元素缺乏影响机体抗病毒免疫防御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通过构建铁缺乏及流感病毒感染的模型小鼠,结合流式细胞术、单细胞测序及免疫共培养等技术,系统解析铁缺乏对免疫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铁缺乏小鼠肺部树突状细胞(DC)数量显著减少。在感染流感病毒后,肺原位以及炎症招募DCs的提呈抗原、促进病毒特异性T细胞增殖的能力降低,导致病毒清除能力降低,加剧小鼠肺部损伤。机制研究表明,骨髓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祖细胞(MDPs)对铁元素缺乏较为敏感。由于可利用铁元素的减少,导致MDP 迁移、增殖能力下降,伴随抗原摄取基因和免疫信号基因下调,而凋亡相关通路上调,进而导致MDP向共同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CDP)及DC分化受阻,损害多器官 DCs 数量与功能。这一研究不仅明确了树突状细胞在铁缺乏相关免疫缺陷中的关键地位,还系统阐明了铁元素缺乏导致骨髓中树突状细胞发育异常、降低其抗病毒潜能的新机制,为深入研究环境污染导致铁代谢异常并扰动机体抗病毒能力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思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任泉仲,通讯作者为马娟研究员。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Iron Deficiency Impairs Dendritic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Compromising Host Anti‐Infection Capacity - Ren - 2025 - Advanced Science - Wiley Online Library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6月5日
2025-06-05
-
秦占芬研究组在新污染物的雄性生殖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秦占芬研究组在新污染物的雄性生殖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of male reproductive effects of isothiazolinones at human-relevant levels in mammals: direct impairments and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subsequent spermatogenic stress”为题在线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5; DOI:10.1021/acs.est.5c00652)。杀菌剂异噻唑啉酮(ITs)作为一类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杀菌剂,存在多种人体直接暴露途径。然而,除必要的登记资料外,目前有关其健康毒性尤其是生殖毒性的认识尚不清楚。鉴于ITs的亲电特性以及通过与亲核基团(如DNA、巯基)作用的杀菌机制,推测该类污染物具有多个分子靶点和多种毒性效应。研究团队首先利用体外培养的睾丸支持细胞TM4和生殖细胞GC1筛查了7种典型ITs的细胞毒性,发现几乎所有测试物都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其中辛基异噻唑啉酮(OIT)的毒性最强;结合体外培养的精子暴露实验,证实DNA和含巯基的谷胱甘肽是OIT的分子靶点,氧化损伤是低剂量OIT毒性的机制之一。进一步动物研究发现,小鼠在孕10.5天(GD 10.5)至出生后10天(PND 10)这一关键发育期的OIT暴露,明显延迟睾丸发育;暴露延长至性成熟PND 56,导致雄鼠精子缺陷,伴随着睾丸组织学结构的异常。以上不良效应即便在人体相关剂量50 μg/kg/d暴露下也显著发生。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利用之前建立的白消安诱导生精压力模型,揭示了在生精压力下OIT暴露可增加睾丸对生精压力的易感性,表现出睾丸萎缩严重、精子畸性增加等更严重的雄性生殖损伤。综上研究结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人体相关剂量下杀菌剂OIT的雄性生殖毒性,提示该污染物尤其在某些污染物复合作用下的雄性生殖风险需要关注。结合研究组前期利用白消安诱导的生精压力模型揭示四溴双酚A增加雄性生殖毒性易感性的研究(Environ Int, 2023),该工作进一步支持白消安诱导生精压力模型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概念化模型,用于敏感地识别污染物在压力条件下的雄性生殖危害。此外,结合研究组在衰老小鼠中开展的四溴双酚A-双(2,3-二溴-2-甲基丙基醚)生殖毒性研究(Environ Sci Technol, 2024),生精压力易感性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从易感性增加的角度研究污染物生殖危害的新思路。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0652https://doi.org/10.1021/acs.est.3c10560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2.107683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6月4日
2025-06-04
-
欧阳志云研究组在森林伐后碳循环与碳储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城市与区域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研究组在森林伐后碳循环与碳储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arbon Balance of China-Made Wood Products Assessed Using a Trade-Linked Approach”为题在线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林业的碳汇功能不仅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在经过森林采伐后,一部分生物量以木材的形式进入社会经济系统,在森林伐后阶段的“原材料供应—木质林产品生产—终端消费—废弃处理”整个生命周期中形成碳循环过程并累积碳储和碳汇。自1990年前后,森林伐后阶段的碳循环和碳储量进入学术界视野;2006年起,森林伐后碳循环和碳储量的4种核算方法基本奠定并被IPCC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此后学术界和IPCC关于方法的选择和争议持续存在,其核心瓶颈在于,森林伐后生命周期过程由于国家间贸易流的存在,在全球范围内追踪碳循环和碳储过程极为复杂。而既有IPCC方法仅能满足国内自用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循环和碳储量评估,在日益增长的全球贸易和不断强化的全球供应链的基本现实面前,IPCC方法在评估完整的森林伐后碳循环和碳储量、推动全球林业碳汇共同提升方面显得捉襟见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贸易链法(Trade-Linked Approach),可以立足中间木质林产品生产国有效追溯前端原材料贸易流,并通过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追溯全球供应链后端的木质林产品终端消费和废弃处理过程。本研究以我国为案例,系统分析了我国1990-2020年森林伐后碳循环过程和碳储碳汇数量。研究发现,我国1990-2020年森林伐后阶段消耗原材料折合二氧化碳64.07亿吨,其中海外供应22%;生产木质林产品折合二氧化碳52.89亿吨,其中海外消费了13%;形成碳储量折合二氧化碳43.75亿吨,其中海外贡献了13%;2016-2020年形成碳汇量折合二氧化碳2.94亿吨/年,其中海外贡献了15%。图. 基于贸易链法的我国1990-2020年森林伐后碳循环过程和碳储量研究团队发现,尽管我国森林伐后阶段的碳储量仅相当于前端森林碳汇的约4%,但其碳汇能力却高达同期森林碳汇的35%,显示出森林伐后阶段在林业增汇方面的重要能力和巨大价值;2016-2020年流向海外的碳汇量达到了0.43亿吨/年,几乎与同期全球森林碳汇交易规模相当。同时,2016-2020年间,我国森林伐后阶段每年涉贸易的原材料和木质产品碳流动量分别达到了0.89和0.45亿吨,如若按照2020年森林碳汇的价格,价值合计高达7.5亿美元,其中仅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材料所转移的碳价值就相当于当年全球用于REDD+项目经费的42%。研究团队据此提出的基于贸易链法的碳交易方案,能够有效地调动各国力量推动全球林业碳汇提升。本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加拿大安大略林业研究所、悉尼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林业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葡萄牙阿威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小标为论文第一作者,欧阳志云研究员和南京林业大学杨红强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技术专项等多项研究项目资助。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9208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5月26日
2025-05-26
-
贺泓院士课题组发现V2O5-WO3/TiO2催化剂NH3-SCR反应中WO3助剂作用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团队在V2O5-WO3/TiO2催化剂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Unexpected redox role of WO3 in V2O5-WO3/TiO2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reduction of NO by forming V-W dinuclear sites”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25,e202501957)期刊上。催化剂通常由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和载体组成,助催化剂本身几乎没有活性,但与主催化剂共同作用,可显著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性能。V2O5-WO3/TiO2(V-W/TiO2)催化剂是一种典型的三元催化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NH3-SCR去除氮氧化物(NOx)中。现有研究普遍认为,WO3助剂主要通过增强V基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和调控V2O5结构提高催化剂活性,而NH3-SCR反应的氧化还原循环都发生在V2O5物种上,WO3助剂不直接参与氧化还原过程。图1. (a)催化剂的H2-TPR。(b)V-W/TiO2和W/TiO2结构中W的PDOS。(c)0.5V-2.5W/TiO2催化剂在不同气氛下的拉曼结果。(d-f)0.5V-2.5W/TiO2催化剂在He、NH3和NH3+NO+O2气氛下的EXAFS小波变换图。(1和N1分别表示W与第一配位层中O原子间的平均原子间距和W-O配位数)。研究团队通过球差电镜、原位X射线谱吸收精细结构(XAFS)、原位拉曼(Raman)光谱等实验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V-W/TiO2催化剂表面原子级分散且与V形成V-W双核位点的W=O物种表现出很高的氧化还原活性,可直接参与对NH3的摘氢活化过程,在SCR反应中发挥氧化还原作用。具体反应过程为:W位点对吸附态的NH3摘氢活化生成W-OH基团,活化后的NH3(即-NH2)与NO反应生成NH2NO,在此过程中,W=O转化为W-OH,导致W-O原子间距的增大。随后,生成的相邻V-OH和W-OH基团之间可通过H转移反应,复原W=O基团。这项研究深化了对助催化剂作用机理的理解,同时为高效钒基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图2. V-W/TiO2催化剂中WO3助剂在NH3-SCR反应中的氧化还原作用机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何广智研究员和贺泓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卓灿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C3707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276202,22188102)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1957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2025年5月23日
2025-05-23
-
生态环境中心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之2025:生态环境与星球健康研讨会
5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之2025:生态环境与星球健康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北京师范大学余刚院士受邀出席,中心领导、两院院士、学术委员会及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人员、博士后及研究生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主持。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作主旨报告,回顾了中心自成立以来在服务国家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总结了中心在重要科学发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环境治理系统性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他表示,中心作为一所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科研机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整体、全面的持续推动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康乐院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蝗虫群聚信息素的发现、合成与应用,既为解决生物灾害防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可借鉴的方法论。张远航院士系统回顾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大气污染的基本特征、国家科技计划总体布局及标志性成果,深入分析了新格局下大气环境科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余刚院士围绕科技需求分析、发展趋势差距、科技战略目标和科技任务对策等方面,重点介绍了面向美丽中国的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战略研究。参会人员与报告人积极互动,交流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曲久辉院士对三位特邀专家的精彩分享及对中心科技创新的指导与支持表示由衷感谢,他结合特邀报告内容分享了思考与体会,并对中心相关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贺泓院士强调了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融入到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工作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研究员表示,中心一直以来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希望中心继续发挥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庄媛研究员代表青年职工表达了对中心老一辈科学家的敬仰之情,陈水清同学作为研究生代表,结合研究方向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与科研体会。大家一致表示,要牢记责任使命,为加快抢占生态环境科技制高点,积极贡献青春力量。占剑在发言中表示,本次会议报告和研讨发言,内容涵盖从微观到宏观多尺度研究,充分体现了对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的思考与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将为中心今后的科研工作带来重要启示。本次可持续发展会议旨在深入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科研事业的奋进历程,探讨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促进生态环境领域学科交叉融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新视角、新思路,为推动中心加快抢占生态环境科技制高点提供有力保障,共同为科学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作主旨发言康乐院士作特邀报告张远航院士作特邀报告余刚院士作特邀报告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曲久辉院士发言贺泓院士发言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研究员发言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主持青年科研骨干研讨交流会议现场会议现场科技开发处2025年5月20日<!--!doctype-->
2025-05-20
-
2025年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5月16-19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发起的“可持续发展会议2025之生态环境与星球健康”在中心成功召开。来自美国、英国、荷兰、芬兰、西班牙、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斯里兰卡等11个国家的18位科学家、教育家、管理者与中国学者齐聚北京,共同探索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创新方案。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心主任朱永官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会议聚焦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围绕“星球健康”的跨学科研究,设置5个主题: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饮用水复合污染与可持续供水、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效益、大气污染与低碳路径、土壤污染与同一健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澳大利亚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化学会著名国际期刊ES&T执行主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David Waite,2024年李光耀水奖获得者、荷兰KWR水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Gertjan Medema,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雪城大学杰出教授Charles T. Driscoll,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洛桑研究所教授Steve P. McGrath,东京大学教授Kazunari Domen等5位国际顶尖专家,以及中心研究员廖春阳、刘刚、郑华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昆士兰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莫勒图沃大学的5位国际学者与中心青年科学家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展开了热烈交流,共同展望One-Health框架下的合作未来。可持续发展会议是中心于2024年创办的国际研讨会,迄今已邀请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46个机构的75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共同倡议One-Health理念,为科学促进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朱永官院士做大会致辞 主旨报告现场 圆桌讨论现场国际合作处2025年5月19日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