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组名 |
所属实验室 |
组长(按拼音排序) |
研究方向 |
离子色谱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研究组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蔡亚岐 |
(1)新型污染物的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环境行为、生物累积和人体暴露;(2)纳米材料在环境和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组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曹垒 |
研究环境变化对水鸟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以及保护对策。 |
土壤生态过程与生态重建研究组 |
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
陈保冬 |
土壤生态过程与生态重建 |
景观空间分析与模拟组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陈利顶 |
(1)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2)景观空间分析与动态模拟;(3)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
城市生态风险与管理研究组 |
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
陈卫平 |
(1)城市生态风险评价与调控;(2)污染物区域空间过程与生态风险;(3)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与修复。 |
水环境与水生态研究组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单保庆 |
(1)N、P等营养物质在流域水系统中多界面迁移转化机理研究(2)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
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组 |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邓晔 |
开发和完善高通量宏基因组分子技术,包括高通量测序和基因芯片方法;应用这一新的分子技术研究地域地理差异、全球环境变化和污染等生态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和反馈机制,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群落与其所生存环境间的关联作用等。 |
环境化学生物学研究组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杜宇国 |
(1)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活性(药理学、毒理学)的构效关系研究;(2)有机污染物的转化及归宿、毒性效应和控制原理研究;(3)有机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研究,特别是糖脂代谢及相关炎症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分散污水治理技术研究组 |
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
范彬 |
(1)下一代生活卫生及乡村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2)乡村及分散污水治理管理技术研究;(3)乡村污染综合治理系统对环境与健康影响的研究。 |
干细胞毒理学研究组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费凡 |
1. 利用鼠源和人源多种干细胞,对环境污染物的急性毒性、胚胎毒性、发育毒性、器官毒性、生殖毒性和细胞功能性毒性进行评价。
2. 解析环境污染物对干细胞以及由干细胞衍生的祖细胞和终端分化细胞系的毒性作用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