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组名 |
所属实验室 |
组长(按拼音排序) |
研究方向 |
污染生态学研究组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冯兆忠 |
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效应。主要开展的工作有:(1)通过原位野外观测、建立开顶箱和开放式熏蒸平台,研究地表O3浓度升高、大气N沉降增加及全球变暖(升温)等全球性的大气环境变化对农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及其复合机制;(2)城市植物对空气污染物的吸收反馈;(3)整合分析环境变化对植物及土壤的综合影响。 |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组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傅伯杰 |
景观格局与水土生态过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
土壤污染与生物响应研究组 |
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
葛源 |
典型扰动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演替及适应机制;微生物参与的土壤污染物转化消减过程与机制。 |
大气污染控制中心 |
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 |
贺泓 |
燃烧废气催化净化、室内空气催化净化、大气霾化学 |
催化净化研究组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胡春 |
水污染控制化学。基于固/液微界面电子转移的调控,实现水中污染物的安全转化与净化水体的安全输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质净化纳米材料、多相催化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水消毒与输配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与生物稳定性控制技术。 |
金属污染物环境健康效应研究组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胡立刚 |
|
环境分析与毒理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江桂斌 |
环境分析化学与毒理 |
环境污染物微界面过程组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景传勇 |
(1)痕量环境有毒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污染物的微界面反应过程;(3)环境纳米技术。 |
城市生态研究组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李锋 |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与调控,主要包括:(1)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调控对策;(2)城市物质代谢及其调控方法;(3)城市生态工程及其应用示范;(4)城市复合生态管理机制与方法。 |
生物农药课题组 |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李建中 |
(1)农药环境化学及其生态毒理学;(2)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