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组名 |
所属实验室 |
组长(按拼音排序) |
研究方向 |
生态系统评价与保护研究组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欧阳志云 |
生态环境领域 |
湖泊修复与环境微纳界面过程研究组 |
环境纳米材料实验室 |
潘纲 |
(1)湖泊富营养化治理;(2)环境界面化学;(3))环境纳米技术。 |
凝聚与分离过程研究组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彭先佳 |
(1)重金属污染物水环境化学;(2)复杂苛刻废水废液处理回用;(3)重金属污染区域综合治理 |
新型污染物控制研究组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强志民 |
(1)新型污染物控制;(2)绿色消毒;(3)供水管网漏失控制。 |
内分泌干扰物与发育毒性研究组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秦占芬 |
(1)环境激素导致的两栖动物性逆转及分子机制;(2)甲状腺干扰作用及相关的发育毒性;(3)化学品毒性识别方法 。 |
水质净化研究组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曲久辉 |
以饮用水安全保障理论和水质处理高效技术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兼顾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回用、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无害化的过程机制与技术创新。饮用水研究涵盖了水源水质保障、安全预氧化、常规强化处理、深度净化和安全输配系统等主要环节,以水质转化过程和风险控制为核心,发展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科学原理,进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建立集成技术系统。 |
输配过程水质研究组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石宝友 |
水质转化的界面过程机制;饮用水安全输配原理与技术 |
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组 |
环境纳米技术与健康效应重点实验室 |
宋茂勇 |
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毒理学效应和环境安全性研究,以及功能环境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
污染物环境纳米控制技术过程研究组 |
环境纳米技术与健康效应重点实验室 |
苏贵金 |
(1)环境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及源解析;(2)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污染控制原理;(3)环境纳米技术在工业尾气污染物排放和土壤修复治理等过程中的工业应用。 |
DNA修饰与分子毒理研究组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汪海林 |
高灵敏DNA损伤和修饰分析;小分子调控DNA甲基化效应与机制;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及同源重组修复机制;N6-甲基腺嘌呤功能与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