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组名 |
所属实验室 |
组长(按拼音排序) |
研究方向 |
废水生物处理资源化研究组 |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王爱杰 |
(1)水污染控制生物技术;(2)污染物定向生物转化及资源化 |
微界面水质化学研究组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王东升 |
(1)混凝科学与技术;(2)环境水质学。 |
膜分离过程研究组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王军 |
1)疏水膜分离成套化技术; 2)特种导电功能膜、纳滤膜材料、工艺研发及应用;3)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 |
新型污染物分析与行为研究组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王亚韡 |
(1)新型污染物的分析方法;(2)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转化机制;(3)新型污染物的外暴露途径及内暴露机制研究 |
温室气体转化与光催化研究组 |
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 |
王征 |
|
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组 |
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
魏源送 |
膜技术在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研究和应用、城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城市垃圾/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及污泥/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过程中抗性污染的控制研究。 |
系统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组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吴钢 |
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生态经济过程分析、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复合生态系统规划、可持续管理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城市代谢与产业生态研究组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杨建新 |
产业生态学理论与方法。重点领域为产业转型的生态学方法,城市与区域物质代谢分析,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废弃物可持续管理。 |
环境微生物技术研究组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杨敏 |
在饮用水方面主要从事嗅味、消毒副产物、微量污染物的产生、识别与控制研究,在工业废水方面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制药等行业废水的处理与毒性削减研究,在生活污水方面主要开展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优化与水质安全保障研究。 |
毒性金属环境转化及循环研究组 |
环境纳米技术与健康效应重点实验室 |
阴永光 |
有机金属及纳米颗粒态金属的环境生成与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