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硕士生导师的拼音递增方式排序

序号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1 安广宇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
2 贲伟伟 新污染物检测、环境行为与控制
3 毕磊 污染物高效去除与增值利用
4 陈天增 大气气溶胶和臭氧化学
5 丁龙君 环境抗性组与毒力组,元素耦合循环
6 丁宁 产业生态学,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应用
7 窦晓琳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
8 杜晶晶 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监测技术开发
9 冯青郁 流域生态与面源污染模型开发
10 盖超 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
11 古振澳 污染物电化学转化与资源回收
12 郭雪松 农村污染物控制原理与技术应用
13 郭瑛瑛 微生物介导的有毒金属环境转化与循环
14 韩宝龙 生态系统服务管理
15 韩立建 城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6 韩丽丽 土壤病毒生态学
17 韩云平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原理
18 郝志鹏 土壤生态过程与生态重建
19 郝智能 新污染物与有机质的分析和转化
20 贺桂珍 区域生态管理与政策,可持续发展
21 侯兴旺 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研究
22 侯鹰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风险评价
23 胡健 污染物空间过程与风险评估
24 胡星云 工业废水中高值金属的回收及资源化技术研发
25 黄春华 环境自由基化学与生物学
26 黄锦楼 污水低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27 黄鑫 水中新污染物控制原理与技术
28 江燕 流域水环境模型与水质目标管理
29 姜维 生态修复技术评估;人地关系耦合
30 颉欣妮 环境毒理与健康
31 金德才 土壤污染生态效应与生物修复
32 孔令昊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
33 孔令桥 生态重要性评估及保护空间优化
34 赖玮毅 核酸表观遗传修饰色谱质谱分析、高通量测序分析
35 黎娟 污染物的环境暴露、生物过程与健康效应
36 李贵伟 饮用水处理与安全输配
37 李浩 机器学习赋能环境计算化学的机制解析
38 李金亚 生态遥感与保护优先性识别
39 李魁岭 疏水膜材料及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40 李娜 环境监测及污染物的毒性独立研究
41 李倩倩 功能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催化处置
42 李世国 水生入侵生物的污损机制与防控
43 李笑诺 场地风险评价与低碳可持续管理
44 李兴红 污染物环境行为与人体健康
45 李圆圆 环境毒理与健康
46 李宗善 植被生态恢复效应及对气候响应
47 刘春雷 水体氮污染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48 刘军 药物合成化学
49 刘俊锋 大气环境化学
50 刘丽红 环境分析化学
51 刘鹏飞 反应性气体与气溶胶源汇机制
52 刘倩 新污染物的毒理效应与机制
53 刘娴 环境计算毒理与机器学习
54 刘艳娜 污染物识别、环境行为及健康关联
55 罗磊 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与农业碳中和
56 罗维 固废处理处置、资源化和风险管控
57 吕彬 产业生态学与固体废物管理
58 吕继涛 有机碳循环与污染物迁移转化
59 麻春艳 污染物催化降解与资源化利用
60 马金锋 环境模拟与预测
61 毛莉 环境自由基的生成、检测及控制研究
62 冒冉 电化学水处理与资源回收
63 牛红云 环境功能材料规模化制备与应用
64 潘文筱 数据驱动的新污染物识别与转化机制研究
65 裴志国 污染物的环境界面行为研究
66 戚菁 原水中藻的安全去除与二次污染控制
67 戚豫 细颗粒物的生物分布及转化
68 钱雨果 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刻画与优化
69 乔梦 工业废水电化学处理与资源回收
70 秦海明 城市生态遥感、激光雷达植被遥感

71 邵杰 污染物导致DNA损伤机制研究
72 申聪聪 微生物资源与应用
73 盛治国 内分泌干扰物健康效应评价及机制
74 石浩 生态系统数值模拟和定量遥感
75 石晓燕 环境催化与大气污染物控制
76 史斌 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
77 宋帅 水文与水环境、污染风险与环境管理
78 苏静君 流域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及生态效应
79 苏命 藻源水质风险识别与“绿色”控制
80 苏旭坤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
81 苏兆阳 新污染物混凝及膜滤去除技术
82 隋倩雯 废弃物减污降碳技术及微生物调控
83 孙龙 流域生态水文、景观生态
84 孙涛 遥感大数据与生态效益定量评估
85 孙移鹿 低碳水处理功能材料与生物技术
86 唐明方 区域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
87 田秉晖 离子选择性分离与高值资源化
88 田哲 工业废水处理和水环境有害微生物防控
89 佟娟 污水处理及有机固废资源化研究
90 万斌 环境毒理学
91 王辰星 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修复生态学
92 王春苗 水中风险物质的识别与控制
93 王纯杰 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94 王聪 生态水文,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95 王海波 管网生物膜界面过程与风险调控
96 王蕾 环境纳米技术/微生物电化学/蓝藻水华控制
97 王莉瑛 微生物和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98 王莲 大气污染控制、环境催化
99 王衫允 湿地氮循环与温室气体减排
100 王尚 生物地理学,环境微生物组学
101 王雁 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102 王永宏 大气化学、气溶胶化学、残留层化学
103 文志 生态系统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
104 吴尚华 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微生物机制
105 冼超凡 城市碳氮循环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106 肖本益 污水/废弃物的生物处理与资源化
107 肖燚 生态系统评估、生态资产核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108 谢群慧 肿瘤标志物与环境健康效应评价
109 谢天 城市土壤污染与功能、盐碱土壤健康
110 熊薇 基于eDNA/eRNA技术的水污染生态效应机制
111 徐磊 水质深度净化与饮用水健康安全保障
112 徐丽 合成生物学与环境毒理健康安全研究
113 徐莉莉 电响应膜研发与高效净水技术创新
114 徐强 城镇供水管网安全高效运行
115 徐圣君 小流域水环境生态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
116 许宜平 水质监测与风险评估
117 薛峤 新污染物计算模拟与毒性智能预测
118 严炜 污染物微界面行为及分子机制
119 阎莉
120 杨莉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特征、自由基生成机制与控制
121 杨晓芳 环境微界面水质学与污染控制技术
122 杨晓溪 高通量毒性筛查与效应污染物识别
123 杨延征 生态遥感、生态保护修复
124 杨阳 区域土壤污染过程模拟与风险调控
125 杨郁 环境生物分析与分子毒理研究
126 伊坤朋 野生动物运动生态学(Movement Ecology of Wildlife)
127 殷诺雅 环境科学(干细胞毒理学)
128 尹俊发 环境分析与毒理
129 于洪伟 受损水生态系统修复原理与应用
130 虞文娟 城市生态格局与效应
131 郁达伟 污水数字技术
132 张聪聪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污染控制
133 张海峰 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
134 张洪刚 水环境修复与生态调控
135 张江浩 生物质催化转化与高值利用
136 张俊亚 畜禽粪污资源化协同新污染控制
137 张丽丽 环境催化与污染控制化学
138 张路 生物多样性空间评估与保护对策
139 张美一 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水污染控制
140 张鹏 气溶胶化学、碳纳米材料化学
141 张霜 群落生态,物种间相互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42 张文强 流域水环境物质(磷)过程与效应研究
143 张岩 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
144 张圆圆 大气痕量气体的地气交换研究
145 章大鹏 核酸与蛋白质及小分子相互作用分析
146 赵洪涛 韧性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
147 郑利兵 膜脱盐;特因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148 郑天龙 流域水污染治理
149 朱建新 固体废物资源化
150 朱青青 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污染与暴露分析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