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满足国VI标准的柴油车排放控制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顺利通过课题综合绩效评价

  228日,我中心为依托单位、贺泓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满足国VI标准的柴油车排放控制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课题综合绩效评价会议在北京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等7名行业专家、项目负责人贺泓院士、各课题负责人及课题骨干(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张远航院士和贺泓院士主持。

  专家组听取五个课题综合绩效汇报,对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各课题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达到了项目设立的预期目标,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五个课题的综合绩效评价。 

  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是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臭氧(O3)等复合污染形成的重要成因,亟需重点控制。项目各课题通过协同攻关,突破了高效稳定的富铝型铜基小孔分子筛SCR(选择性催化还原NOx)催化剂量产技术,打破了国外专利技术垄断;研发了薄壁、高目数、超低膨胀的大尺寸催化剂载体与非对称结构DPF(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了国VI柴油机和后处理自主控制系统,突破了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满足国 VI 排放标准的关键材料与技术(SCR/DPF后处理部件生产与评价匹配集成与应用完整技术产业链。自柴油车国VI标准实施以来,项目自主研发的后处理系统已应用26万套,产值超13亿元,可年减排NOx超过87.5万吨,PM超过2300吨;整合项目技术成果的整车已销售1.1万台,产值超过35亿元;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支撑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内燃机产业已进入由大变强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期,但也存在着一些卡脖子技术。我国的柴油车多为民族品牌,承载着内燃机产业由大变强的重要使命。项目成果的取得对助推我国柴油车及后处理行业的高质量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成果“国六柴油车后处理关键技术与系统”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该项目参加单位包括清华大学、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浙江大学、重庆奥福精细陶瓷有限公司、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 

 

国VI柴油车后处理系统

国VI柴油发动机与后处理系统

 

 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 

  202233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