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土壤-植物系统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控制原理”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刚刚结束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我中心土壤-植物系统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控制原理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以典型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为代表性污染物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好评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包括:1)系统研究了砷、铀等持久性有毒污染物质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转移、转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发现了根际的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深刻影响砷等污染物向植物的转移,尤其是水稻根表铁膜的重要作用。首次阐述了一种新的影响水稻吸收积累砷的机理,纠正了传统研究体系中忽视铁膜所得到的结论,推进了水稻根际过程的研究;发现菌根菌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从土壤向植物转移过程中发挥了根部过滤作用;2)通过建立的植物砷酸还原酶分析测定方法,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植物体内存在砷酸还原酶。以砷超积累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物体内砷酸还原酶的活性,提出砷超积累植物根部高效的砷酸还原酶活性是其超积累砷的重要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后,欧美科学家才陆续发表后续的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植物砷代谢机理和发展调控技术奠定了基础;3)研究了污染物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机理,阐述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作用位点、微观结构,建立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生物吸收的评价方法和污染土壤修复的一些方法;4)建立了成组生物毒性测试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离体和活体生物测试相结合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综合毒性评估和甄别方法,形成了以潜在健康和生态风险为终点的评价框架,为我国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战略性技术储备。

 

项目发表SCI论文165篇,被引用1202次。在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例如在国际上率先证明植物体内砷酸还原酶的存在,论文发表后,国际上才陆续发表砷酸还原酶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打开了植物砷代谢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揭示了水稻根表铁膜在控制水稻砷吸收中的作用,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专文评述。20087Science也对部分研究成果给予了专文评述。该项目主要完成人有朱永官,王子健,张淑贞,王春霞和陈保冬。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