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专题讨论会

  2月3日,美国俄亥俄州一列载有有毒化学品的火车发生脱轨事故,造成大量氯乙烯泄漏,引发了公众对该地区空气、土壤、水污染及人群健康的担忧。针对该事件有关问题特别是氯乙烯科学普及的需求,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江桂斌院士的领导下做出了快速响应。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科大杭高院环境学院师生于2月15日下午线上会议和线下会议结合,对氯乙烯的毒性、燃烧过程机理以及可能的健康危害开展相关讨论,广州大学闫兵教授、浙江大学庄树林教授等20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 


  

专题讨论会线下会场和线上会场

  讨论会由傅建捷研究员主持。江桂斌院士对召开此次讨论会的背景进行了相关介绍,指出我们科研工作者既需要长期不变的科学研究目标,也需要关注时下的热点事件,并提出可能存在的科学技术要点,对有关问题形成科学认知。会议首先听取了针对以下主题的报告分析:1)“全球氯乙烯泄漏事故总结”(陆达伟);2)“美国EPA和媒体等对此次事件的响应”(闫兵、赵斌);3)氯乙烯毒性概述(周群芳);4)氯乙烯燃烧生成物质概述(刘国瑞);5)氯乙烯燃烧过程的分子机制(潘文筱;、6)氯乙烯爆炸事件潜在健康风险(魏东斌);7)氯乙烯爆炸事件有关大数据分析(胡博元)。这些报告帮助大家理解氯乙烯的毒性、该事件可能引发的潜在生态和健康风险、氯乙烯燃烧可能生成的污染物及燃烧过程产生六氯丁二烯、二恶英的潜在分子机制和潜在的环境影响。郑明辉研究员、王亚韡研究员、刘倩研究员、张庆华研究员、曲广波研究员、傅建捷研究员和庄树林教授等参会人员,分别从此次氯乙烯泄露事件美国政府的应急措施、氯乙烯的环境行为和可能引发的后续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在氯乙烯的毒性、燃烧产物及其可能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达成共识。 

  最后,江桂斌院士对讨论会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作为科研人员,最重要的是要对事件涉及的氯乙烯毒性有科学的认知,对事件处置的科学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后续的环境与健康影响有科学的判断,并掌握对此类事件认知的科学方法论。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3216 

院内单位
  • 院内单位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挂靠单位
  • 挂靠单位
  • 中国生态学学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区域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专业委员会
  •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
  • 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
  •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其他链接
  • 其他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会
  • 北京林业大学
  •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日本环境省
  • MAX-PLANCK-GESELLSCHAFT
  • 百灵威化学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1997-202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865号